几千年的中医药是怎么治疗疾病的:内服药内服通过口腔、食道进入胃肠后,在消化液(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碳水化合物和小分子物质,再被消化系统功能所吸收。再通过循环系统功能运送到全身各组织细胞去作为细胞的营养成份所吸收,并作为养料维持细胞的新存代谢。而中药是植物,它生长于土地(土壤)之中靠吸收土壤中的成份(土壤成份有酸、碱、盐性主要成份和微量元素)来维持生命和生长,植物生长还受四季气候、阳光、海拨高度、压强等因素影响,而千恣百态。人吃的粮食是植物的种子(如谷子、包谷、麦子等),人吃的疏菜是植物的茎叶根花、果子。而人用植物为药冶疗人体疾病符合大自然生物链的客关规律,植物生长由于受气候影响而形成四气(温凉寒热署火燥湿等),因吸收土壤中的主要成份酸碱盐成份和微量元素形成五味:酸甜(甘)苦辛咸(盐)十微量元素。人体内服中药后,中药被人体吸收取到调节人体失衡的组织功能、修复肌体、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和抗体作用。
人(包括动物)活在世界(大自然中)不是孤立的,也受大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人体为什么会生病?植物药用为什么能医人体疾病?必须彻底搞清楚,今天我就试论其中奥秘:
物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物体受热(温度升高)彭长,遇冷(温度降低)收缩。大自然气候变化,前面我已经作了简单的论述。植物有四气(温凉寒热),是因为气候变化,温度升高和降低而形成。而人体也如此,当气候温度升高时,人体组织细胞也随体外温度升高而出现细胞彭长现象。我们看到的风热感冒特征:出现出汗现象,就是因人体组织细胞受热彭长将细胞之间液体跻出体体外的现象;当人体外气候温度降低时,人体组织细胞遇冷而收缩出现风寒感冒症状;感冒共分四种,即:风寒型、风热型、肠胃型、病毒型;以后在一一论述。
植物有五味,而人体(包括动物)也如此,人体舌窍知植物五味,鼻嗅觉能闻到植物五味。人体胆液是苦味,胃中有胃酸是酸味,人体汗液是盐味(咸味),人吃香料姜葱蒜辣、五香八角是辛味,人吃粮食中所含葡萄糖是甜味(甘味)。可以这么形容人为五味之体,一点不为过,人靠吃五味植物种子、茎叶根花、果子而生存。人生病也可说是因为吃五味之物而不均匀,身体中对所需植物五味多了或少了也生病。人体中苦味多了,就必须去掉多余之苦。人体中酸多了,就必须去掉多余之酸。人体内糖(甘味)多了,就必须降糖。人体中盐多或少了,就必须调节。人体对咸之植物最为敏感,吃了咸味植物会过敏或中毒。植物中的生物碱为人不利。有一些植物中所含生物酸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吃后损伤内脏。所以古人曰:“是药三分毒”,就是这个理。我们了解了植物与人体之间关系,知其彼此。就可根据其性质和特征,对症用中药(植物药)冶疗,取得冶疗效果。
我已经介绍了:土地(土壤)与植物之间关系;植物(种子、茎叶、根、花、果子)与人(包括动物)之间的关系;植物作为医药与人体之间的关系;土地(土壤)性质:土壤分为酸性土壤、咸性土壤、酸咸性土壤、盐咸性土壤、盐性土壤等,土壤中还含有微量化学元素。植物生长于土壤之中,吸收土壤中的成份而维持生命而生长繁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受海拨、气候条件、阳光、雨露、土壤成份和土壤中的微量化学元素影响,植物(酸甘苦辛咸、温凉寒热特性)各不相同。
人与动物靠吃植物的种子、果实、茎叶、根、花进入体内,再消化系统功能的作用下被分解吸收,通过人体循环系统功能运送到身体各脏腑及全身各组织。维持人体细胞新存代谢、生新和调亡。所以,人靠吃植物变成营养维持生命。而用植物作为医药合服大自然生物链自然规律。
人的生命维持还需清洁淡水和微量元素,人还吃一些动物食品。人体生病原因有外因和内因之分:外因有气候变化之不适应而患病,如风寒湿热署水燥,四季气候变化人体不适应而生病。因有害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虫咬)而侵犯生病。“病从口入”,人吃了不洁食物,吃的食物单一或某一食物过多也会生病。
我已经论述过,植物所含成份主要是四气五味,过吃辛辣之物会引起血压升高,过吃糖类食物会引起体内血糖升高,胃酸过高者再吃酸性食物而伤胃,植物所含生物碱大多为有毒植物会损伤机体,人体所需盐类吃少会因人体缺盐而生病,多了也会生病。植物的四气温凉寒热之性,人体质偏热应少吃辛辣之植物,人体质偏寒凉之人应少吃寒凉苦味植物和食物。否则就会生病。
我曾论述过各种外因致病因素,用植物药冶疗应为:热者寒之,寒者凉之,温者凉之,凉者温之必效。而因五味致病因素而生病,用甘者苦之,苦者甘之,酸者咸之,咸者酸之,辛者淡之,冶疗必效。对因有害微生物致病,冶疗用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抗体之药加抗真菌、细菌、病毒之药对症冶疗必效。对损伤性物理致病因素,采用修复之中草药治疗。而对肿瘤、癌症采用靶疗法直接杀灭,内服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和抗体之中草药,达到提高人体防卫能力之目的。
【植物药特性】:“生消熟补”是其特性;生药具有消导、破血、消炎、修复肌体、化瘀、通达等特点;熟药具有调节机体、补气养血、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抗体、升降体温、升降血压、调节血压、抗衰老、调节人体新陈代谢、调节人体平衡等特性;所以在用药过程中应重视传统炮制之法与现代创新加功之法,才能更好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人体组织细胞免疫系统功能和抗体(A),病毒进入人体量(B)防治量化公式:<1>当A>B时,B凋亡(死亡);<2>当A=B时,进入人体的病毒与人体组织细胞免疫系统功能和抗体处于相持阶段;<3>当A<B时,进入人体的病毒大量繁殖而损伤人体组织细胞,使人体病情加重而亡。
怎样鉴定未知植物药性,寻找治疗疑难杂症新药方法:
1、用酸性测试纸、碱性测试纸将所要了解的植物叶片、花、果实、种子、枝、根等所含液体滴于试纸上,便知其是否含酸性物质还是咸(碱)性。在用本人创新:四气五味新歌诀来加以判定,更知其药用特点。
2、因酸性原因而致病,用咸、盐性味中草药治疗;因咸性原因而致病,用酸、盐性味中草药治疗;因盐性原因而致病,用酸咸(碱)性味中草药治疗;因甘(甜)原因致病,用苦味中草药治疗;因苦性因素致病,用味中草药治疗;因辛(辣)原因致病,用淡味中草药调解。
3、未知植物四气(温、凉、寒、热)怎样鉴定:(1)温、热药性鉴定:用要鉴定的植物液体注入小白鼠体内,如果小白鼠机体组织细胞澎胀,并全身出汗现象。该植物为温热药性;(2)用要鉴定植物液体注入小白鼠体内,如果小白鼠发抖,机体组织细胞出现收缩现象,为凤寒感冒症状。该植物为寒凉药性。
中医药分三等:
1、-等称上等药,性味甘、淡、无味,久服无毒副作用。可用于防病治病之用;
2、中等药:此类药,性味平缓:温凉寒热、酸甜苦辛咸不突出,用于对症治疗用,病好即停,不可常服;
3、下等药,即大寒、大热、大泻、大发汗、有毒之药,这类药毒副作用大,损伤机体,临床应少用或不使用之药;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1、望诊:看病人神、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排出物等;
2、闻诊:听语言、呼吸、咳嗽、呕吐、暧气、肠鸣等;
3、问诊:询问病人疾病情况、病人自觉症状、既往病史、遗传情况、生活习惯、从事工作等;
4、切诊:用手触病人的动脉脉搏、触按病人肌肤、手足、胸腹、腧穴等部位;在四诊基础上使用辅助诊疗设备如温度计、血压表、压舌片、化验、X光线、B超、心电图、胃肠镜、、脑电图等现代诊疗方法综合应用,得出正确结果后,在用中草药对症一对一进行治疗。
[中医药创新论谈]-、中药四气、五味用法新歌诀: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温者凉之,凉者温之为四气;五味要记牢:酸者用咸、盐之药,咸者用酸、盐之药;盐者用酸、咸之药;辛者用凉药,凉者用温药;甘者用苦药,苦者用甘药;浓者用淡药,淡者用浓之;如遇疑难病,改变病症医烧伤。二、中医药辩证新歌诀:温解寒凉病,清消署火燥;消治气胀积食伤,还调体肥胖;补用甘之药,甘补弱体状;汗去热中火,又调温寒凉;中毒只为吃,吐了病安康;肚内水食多,气鼓又气胀,下了病即康;和法即调解,四气五味用得上,对症选药把病治,医者高兴,患者康;再有四气五味加药理,病魔知道把命逃(真对治疗癌症而说的治疗方法:)。
[病毒与人体]:自从地球上出现生命体开始,病毒在地球上就出现了。它共分两类,寄生和腐生。寄生类不能独立生存,必须有寄主才能生存和繁殖后代,病毒的生存靠吸取寄主细胞中的成份为营养维持生命并繁殖后代。病毒可寄生在植物体上,也可寄生在人体和动物体上。我认为病毒可在固体环境中生存,也可在液体环境中生存,也可游离于气体之中四处阔散。病毒也受到环境的制约,如温度、湿度、环境、压强、海拨等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病毒应为喜低温、湿度偏低环境中生存。在摄氏30度以上气温环境下,对其繁育受到艰制。或许温度在零下一定(零下几十度极寒环境)温度和零上一定程度(高温)不能生存。我曾在生物学中得知,病毒小到能穿透细菌所不能穿透的陶瓷器,人体的密度小于陶瓷器的密度,换句话说,病毒穿透人体不费力就能做到。在说说人体,人体组织由无数亿细胞构成,人体组织为适应大自然的生存环境,体内有免疫系统功能和抗体保护肌体组织,对外界进入人体内的物质具有分辫识别能力。当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和抗体防御功能大于进入人体的病毒量时,可将病毒识别杀灭和清除。当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和抗体等于进入人体的病毒量时,双方处于相持阶段,进入人体的病毒只能停留而不能发展。当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和抗体小于进入人体的病毒量时,病毒就可在寄主上吸取营养而大量繁殖后代,而使人体(寄主)细胞大量死亡。就是人们所说的人体生病了。谈谈治疗,我认为使用药物之目的,主要达到击活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和抗体的细胞繁殖加快,使之能抵御侵入肌体的病毒,并将病毒杀灭和清除。一但通过如此治疗手段达到目的,身体内没有侵入病毒了,就叫治愈。
我写《探索祖国中医药理论创新发展新思路》一文中介绍有生物致病因素治疗病毒的中草药药理药物,呼吸系统中介绍有治疗呼吸系统相关症候的中药药理药物。同时也介绍了提高人体组织免疫系统功能和抗体的中药。包括其它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治疗中药。如果在临床上会使用,对症组方治疗,定能取效。
后记:
作者系民间中医何忠诚,2000年4月中国中医研究院授予中华名医专家称号、2002年国家八部委来函授予全国一百名创新名医者 。
入选《中华国医导医指南》1997, 入选 《共和国名医专家大典》(中医古籍出版社)。
庚子年春月,笔者整理发布于鹿城。